查看原文
其他

生活有困难?这个市会主动找你!

安徽日报 2023-11-06

“我已经享受低保救助4个月了,手续都是民政所主动找到我帮我办的。”10月25日,池州市贵池区梅村镇黄田村的苏明达告诉记者。

今年5月,一份医疗费用清单引发疑问:梅村镇黄田村村民苏明达的医疗报销单上,自付费用多达38000多元。

不正常的情况必有原因。梅村镇民政所把苏明达列入实时监测范围。6月份,苏明达的医疗费用进一步增加。

镇民政所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入户了解情况,51岁的苏明达查出患尘肺病、甲状腺瘤住院治疗,已无劳动能力,生活存在困难,符合办理农村低保条件。民政所当即帮助该户办理申请救助手续,7月份,苏明达就开始享受低保救助。

苏明达的“被发现”,有赖于“大数据+铁脚板”。

“主动找人——纳入政府救助——慈善补充救助——‘物质+服务’拓展救助”,池州市推行的这一流程闭环,让救助更精准、更高效。

贵池区秋浦街道月亮湖社区入户核实“急难”救助对象基本情况。

今年3月,青阳县木镇镇新竹村信息员在摸排时发现:46岁居民周红六以前都在无锡务工,今年为啥没出去?

信息员主动询问,得知周红六工作丢了,生活困难。

周红六的情况被录入大数据系统,随后,人社部门持续向周红六推送适合他的就业岗位信息。4月,周红六被当地一家企业录用,月薪4000元。

“感谢你们主动为我介绍工作!”周红六握着村社会救助协理员的手,一个劲地道谢。

今年以来,池州市通过线上信息数据监测比对、线下上门走访摸排,主动发现困难群众,精准实施救助,有效提高了社会救助政策的可及性和覆盖面。

到目前,全市通过民政、乡村振兴等部门信息平台,线上监测低收入人口76791人。

“通过聚合民政、公安、教育、人社、住建、医保、乡村振兴、残联等14个部门建成了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,推送民生信息314万条,并实行常态化数据更新共享。”池州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刘秀红告诉记者。

杜玮是贵池区秋浦街道湖心社区的党委书记,也是“社区困难群众信息采集组”的组长。她告诉记者,采集组一直坚持“走得勤、访得细”,“爬楼、敲门、观灯、看表”是了解居民情况的“四步工作法”。

到目前,全市分网格进行全覆盖、无死角走访摸排92341人,通过“政策找人”机制有效救助困难群众1756人(次)。

贵池区秋浦街道“救急难”互助社联合会开展广场宣传。

除了“主动找”,还有“相互帮”。

今年,池州市指导乡镇(街道)建立“救急难”互助社联合会23个,村(社区)建立“救急难”互助社629个(覆盖率92%),并成立“幸福家园”慈善基金46只。截至目前,全市已筹集资金883万元,实施救助584人次,使用资金92万元。

“对于政府救助后,仍有困难或政策原因,救助不能覆盖的群众,通过‘救急难’互助社等组织,给予救助帮扶,确保遇困群众得到合理妥善保障。”刘秀红介绍说。

“救急难”,救助流程更简便,能够快速灵活地解决困难群众的“燃眉之急”。

“救急难”资金怎么筹集?

“通过集体经济支持、政府适当补助,企业、乡贤、致富带头人、外出务工人员等社会力量慈善捐赠等多种方式筹集。镇里成立‘救急难’互助社联合会,统一、规范‘救急难’资金的管理和使用。”贵池区殷汇镇副镇长邱梦颖告诉记者。

“救急难”互助社建设,通过慈善帮扶,形成对政府救助的有益补充,有效覆盖各类困难群体。

贵池区殷汇镇马草深村“救急难”互助社对有需求的百姓上门受理申请救助。

救助,如何更有温度?光是发发钱、送东西,那是传统的救助方式,有些困难群体更需要的是服务。

为适应困难群众多样化救助需求,池州市积极实施“物质+服务”多元化救助模式,在社会救助资金总额中列支1%,用于购买服务。

根据重残、失能、孤残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实际需求,池州市逐步扩大服务类救助供给。今年,全市整合民政资金2637万元,针对低收入家庭中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、重病重残人员、孤儿和分散供养对象2.58万人,引进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,为这些群体开展生活照料、康复护理、精神慰藉等服务救助,更加精准对接困难群众实际需求。

出品:安徽日报记者部
文字:徐建
图片:由池州市民政局提供
统筹:邹宝元 李揽月
编辑:琚常佳

 关注!↓↓↓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